您的位置:首页 >新能源汽车 >

临港“十四五”期间将建4座油氢合建站,谋划可再生能源制氢

2月1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综合能源“十四五”规划》发布。

展望2035年,新片区全域形成中国特色国际领先能源互联网为特征的新一代综合能源体系。在能源供应体系中,打造输电网坚强稳定、配电网灵活可靠、全电压等级供电容量充裕的世界一流城市电网;形成“一环网、三压力等级、六气源站”的天然气管道输配系统,完成“1主+3辅”应急服务站点空间合理布局,形成快速应急响应体系;建设以成品油、天然气、氢能、电能等绿色能源互为补充,兼具其他智慧增值服务的综合交通能源服务体,站点密度达到12座/百平方公里;完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开发利用,氢能、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等新兴能源技术得到大规模推广。能源消费强度发展日趋合理,在有力支撑城市经济建设的条件下,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能源革命的核心价值得到体现,能源供给与消费更为合理,新型产业技术不断涌现,体制机制与绿色能源结构、产用能一体、资源配置高效的全新市场组织形式得以呈现。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到“十四五”末,“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优化的综合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基本完善,支撑“十四五”新片区经济规模大幅跃升、经济密度明显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快速提升的目标愿景,构建完成与产业、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源总体架构。电力方面,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电源、电网设施,构建坚强稳定的输电网、韧性可靠的配电网,供电服务能力与电能质量大幅提升;燃气方面,高标准布局次高压、中压管网系统,融入全市坚强一张网体系,并构建高效协同的智慧燃气系统;交通能源方面,新增13座交通综合能源补给站,进一步推进多位一体的绿色能源站点布局;其他能源方面,基本完成光伏和风电项目布局,协同推进氢能、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等新兴能源技术的商业化运行。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建设能力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统筹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随着产城融合发展进程推进持续提高。

同时,不断完善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智慧城市能源大脑”建成并发挥指挥中枢作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支撑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与市场建设,提升光伏、海上风电等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示范试点探索氢能利用,打造上海乃至长三角清洁能源基地,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提高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到2025年,天然气供给能力达到16.5亿立方/年,光伏累计装机提高到340兆瓦,风电累计装机提高到800兆瓦,新建交通综合能源补给站13个,其中含加氢功能站点4个。

探索光伏适应场景,尝试新型实施模式。利用新片区产业聚集、物流仓储类厂房等所形成的屋顶资源优势,实现新建厂房光伏屋顶全覆盖,新增分布式光伏200兆瓦以上。重点实施前沿产业区新增140兆瓦以上,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新增55兆瓦以上,以及临港地区保障性住房新增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强化海域风电开发,有序推进陆上风电建设。通过新建、升级、扩建等方式继续推进周边海域风电建设,适时启动深远海风电开发,结合风貌保护、生态绿地建设等可结合空间,有序推进陆上风电建设。布局氢能利用场景,推进试点项目建设。新建4座油氢合建站,建成氢燃料电池动力的中运量公共交通线路(T6线),探索氢能物流、氢能分布式供能、氢能楼宇等典型氢能应用场景。

充分利用临海优势,开展深远海风电技术、海洋能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借助氢能产业发展建设,谋划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P2G)、高效低成本氢气储运、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等前沿技术领域,构建氢能研发基地;布局5G网络与能源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支撑新片区能源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并支持双向能源分配和新型商业模式,以提高生产、交付、使用和协调有限能源资源的效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