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青春变形记 那个曾经的皮克斯去哪儿了 「变形计青春v记录」

看完《青春变形记》实话说有些失望,总体来说这部电影非常迪士尼,但是不皮克斯。


先交代剧情:正值青春期的13岁华裔女孩小美,当她兴奋或压力过大时,就会变身成为一只巨型红色小熊猫。这一奇妙的超能力,将为成长中的她带来很多烦恼。


01.一贯精美的制作,还是那个曾经的皮克斯。

动画制作依然保持着皮克斯的高水平,画面亮丽精美,人物造型特征鲜明。小美的几个好朋友塑造得非常成功,从衣着发型到表情,完全符合大众一直接受到的、好莱坞式的各色人种的标准塑造。

重点是打造出来的小美变身后的红色小熊猫,超萌超可爱,超大号的毛绒玩具的感觉,相信会直接戳中女性观众的天生的可爱点。

谁能拒绝一只胖嘟嘟,萌哒哒,毛茸茸,憨厚可爱,比人大一点点的红色小熊猫呢?

相对应的,男性观众就有点呵呵了。

其实,这可以说是本片唯一的亮点,很多人看完后只留下一个印象:小美变身的小熊猫好好可爱,好想抱它毛绒的肚子,但是她妈妈变身的小熊猫为什么那么。。。。。。大?

太大了啦。

对了,还有一箱子亮晶晶大眼睛的小猫猫。


02.薄弱的剧情,那个曾经的皮克斯去哪儿了。

看完整部电影,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怪怪的感觉。

后来仔细想想,原因就是剧情上的说不清道不明。

影片主要表现和讨论的就是青春期的叛逆所造成的母女关系冲突和矛盾。但是表现得过于表面,或者说有点浅。矛盾解决的轻描淡写,小美和一众女性亲戚合力把奥特曼小熊猫拖进圆圈封印了,小美的妈妈就幡然醒悟,母慈女孝的一派祥和。

这难道是所谓的中式的点到即止?

完全没有像《寻梦环游记》中死亡触动人心,没有像《赛车总动员3》中年危机迟暮的无奈,更没有《头脑特工队》的带入共情。

总之,就是无法让绝大部分观众产生共鸣。

说到共鸣,一定会有部分人产生共鸣。

是那些在国外的亚裔?

又或者是从小优秀但有个追求完美且控制欲极强母亲的女性同胞?

但那只是少数。

说到少数,对,就是少数。影片中那种怪怪的感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这种少数的感觉。

优秀的成绩,自认为成功且棒棒的地控制着自己的女儿,有着一个每天穿着旗袍高高在上控制欲极强的妈妈,还有个几乎没有存在感的爸爸,这样的家庭在某个年代有过但也不是主流,是少数。

大多数人能有个成绩这么优秀且自我管理近乎完美的娃,那一定是觉得是祖宗保佑祖坟冒烟天降瑞福啊,娃想干嘛就必须要全力支持。

说到没存在感的爸爸,感觉这部影片根本就是拍给女性看的,片中的男性角色几乎毫无作用。

会做饭的爸爸,当了50年道士的老爷爷,200美元雇个小熊猫出场的男娃,几乎都是工具人的感觉,可有可无。

男权主义是不好,但咱也不用一杆子戳到母系社会啊。

还有主角小美,塑造得是挺可爱的,短发眼镜胖胖脸,怎么看最多也就八岁,小学三年纪的观感,怎么也没有十三岁女孩子该有的羞涩却单纯的青春感。

也可能是她处的环境,唐人街的祠堂,外国人看着可能很有感觉。

国人看了,就只会有一种新中国成立前旧时代凝固的疏离感。

就像面前放了一盘叫“左宗棠鸡”的中国菜,老外吃得淋漓畅快频频夸赞中餐就是好吃,你却只能目瞪口呆。


总之,剧情的克制和对冲突点到即止的探讨,没有升华的主题,没有触动心灵的共鸣,充斥着迪士尼的低龄观感,自然让人注意并放大边边角角的不协调和扭曲感。

也可能是对皮克斯的高期待值,导致了对这部影片的吹毛求疵。

但是,皮克斯不就应该是那个皮克斯么?

《青春变形记》,是一部合格的热闹的合家欢动画片,可以看,可以推荐给大多数人看。

但是,那个曾经的皮克斯去哪了?

#娱乐聚焦##青春变形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