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 记者 陈超 田刚】上海矩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机电设备、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的销售,光电设备的生产、销售等业务。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信息制造、工业控制、金融电子、新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根据招股书披露,矩子科技在2016年和2017年的业绩成长性并不稳定,2016年营收和净利同比增速还仅分别为-1.37%和4.8%,2017年则双双增至48.52%和51.54%。如此同时,该公司披露的经营信息中还存在多个疑点,非常值得关注。
首先引人关注的是矩子科技与苏州矩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招股书披露,截止上市前矩子科技仅有25项实用新型专利、并无发明专利,而且这些实用新型专利都归属于苏州矩度,其中有11项专利申请于2015年1月。根据招股书披露,苏州矩度成立于2013年12月,也即公司仅成立了1年余时间,便集中申请了11项专利。
2014年11月,苏州矩度向新亚电子购买了部分存货及设备,对此招股书披露“通过购买资产的方式,将产品范围向上游延伸到控制线缆组件”,且“能够有效控制公司控制线缆组件类原材料的质量、成本以及供货时间”。换言之,通过本次收购,实现了新亚电子的部分生产业务转移到了苏州矩度。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在将存货和设备转移给苏州矩度之后,新亚电子在2015年被中信银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吴江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起诉,并在同年4次被最高人民法院公示为失信人;甚至在2018年、2019年先后两次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综合上述信息,苏州矩度向新亚电子购买设备和存货、并承接了新亚电子生产业务,实质上导致新亚电子生产业务的对外转移、成为无实际经营的空壳公司,令人质疑此举间接造成了新亚电子后期对金融机构的恶意逃废债。
再来看矩子科技的股东构成。根据招股书披露,矩子科技的核心子公司苏州矩子在2012年2月成立时系多名自然人出资,后于2013年10月引入新股东凯风万盛入股,并最终在2015年6月矩子科技收购苏州矩子时,凯风万盛实现对苏州矩子的入股。
根据公开信息披露,凯风万盛的基金管理人为“苏州凯风正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事务合伙人姚骅,此前曾任苏州新区财政税务局财务科科长、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凯风万盛的主要受益方中,包括苏州工业园区的子公司“苏州元禾控股有限公司”,同时还包括自然人王晓华(原苏州郊区工业局工作人员)。
考虑到苏州矩子也是注册在苏州工业园区,且苏州矩子是未来矩子科技募投项目实施的主体,矩子科技引入凯风万盛,是否出于上述机构及人员的职务资源,也是值得市场关注的。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产品产销数据,矩子科技的两大产品线产品产量,在2017年均较2016年大幅增加,其中机器视觉设备的产量为727台、同比2016年501台增长了45%,控制线缆组件产品的产量为920.97万件、同比2016年758.18万件增长了21.47%。
矩子科技的主营产品主要原材料包括线材类、连接器类等,在正常的生产经营逻辑下,矩子科技的主营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也势必带来主要原材料采购数量的增长。
但事实上,根据招股书第125页披露的采购信息,矩子科技2017年采购线材类、连接器类材料数量为1624.66万米和5743.58万件,相比2016年的1566.14万米和5300.62万件,增幅分别为3.74%和8.36%,增幅相比矩子科技产品同期产量增幅少很多。这就意味着,公司在2017年单件产品对应的线材类、连接器类材料的数量大幅减少。
在产品种类和生产模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的背景下,矩子科技产品对原材料消耗数量大幅减少,并非是正常的生产现象,对此矩子科技并未回复记者的采访。
根据招股书第312页披露,矩子科技在2018年上半年与客户“苏州矩智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签订了3单合同,其中当年1月份签订的2单合同标的都是“LI-3000DP(9.1M 相机,64 位)”、金额分别为950.43万元和107.69万元,6月份签订的合同标的为“矩子视觉系统软 件”、金额为107.69万元。3单合同金额合计也不超过1200万元。
但是根据招股书第124页披露,矩子科技在2018年上半年向“苏州矩智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销售金额则高达1522.64万元,显著超过了招股书披露的矩子科技与该客户签订的合同总金额。针对与该客户的销售信息,矩子科技出现了明显的信息披露前后矛盾,这也非常值得质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