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能源汽车 >

秸秆综合利用 龙江如何“秸”尽所用?

将秸秆压块后做成生物质燃料。李明哲摄

硕果累累的丰收季后,秸秆处理问题接踵而至,无可回避。几年前,因秸秆焚烧,“黑云压城城欲摧”,让不少龙江百姓苦不堪言。2018年秋季,我省发起有效解决秸秆露天焚烧攻坚战。今年秋冬季,我省有效解决秸秆露天焚烧工作有哪些举措?我省又通过了哪些新技术、新发明,“秸”尽所能、“点”废成金?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破解?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我省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农业专家,共同寻找最优解。

人防+技防密织秸秆禁烧防控网

记者从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局了解到,今年9月15日以来,我省落实五级网格监管,共建立秸秆露天焚烧网格48130个,实现责任落实横向到部门、纵向到村。同时开展省级督查,各市(地)、单位在本辖区内开展自查。

另外,我省积极使用“硬核”技术。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双鸭山市分公司开发的“全覆盖、全天候、全时段、零死角”的“蓝天卫士”视频监控系统日前投用。该系统实现了区域范围内100%实时监控,全数字化监测。

“黑土地”遇上“高科技”,秸秆禁烧管控更高效了。这一点,友谊农场秸秆焚烧办公室巡查员韩劲涛深有感触,“过去我们每天至少需要450人现场巡查,现在白班、夜班各一人,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

据统计,截至11月11日,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及督查巡查在我省未发现秸秆露天焚烧火点,我省未现重污染天气。今年我省将大范围推广“条带耕作技术”

省级秸秆综合利用专家指导组成员、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钱春荣表示,今年我省将大范围推广“条带耕作技术”。据介绍,原来秸秆覆盖还田是对土地全覆盖,而条带耕作技术是对原技术的改良,将每个苗带留出30厘米左右的裸露面,有助于春耕时提高苗带温度,增加出苗率,她还介绍了“秸秆制作生物有机肥”、“秸秆膨化饲料”等技术。

“秸秆制作生物有机肥,需将生物菌按比例放在水中溶解。铺上薄膜覆盖,保证高温高湿,夏天经过三个月发酵,让秸秆腐化成肥料。”黑龙江省农世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克忠说,秸秆生物有机肥可让土壤疏松,在不减产的情况下代替30%至50%的化肥。该技术目前已在呼兰区大用镇和兰西县星火乡进行试验。

兰西县一肉牛养殖场使用了“秸秆膨化饲料技术”。负责人说,用这种饲料喂动物,可大幅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动物免疫力和肉质。标本兼治找出口黑土地保护核心是秸秆还田

针对秸秆禁烧管控工作,不少龙江农业专家认为,严防死守只是治标之策,为秸秆找到合理“出口”才能达到标本兼治。

马守义是省农垦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早在2018年,他就被聘为龙江县国家黑土地保护试验区专家组组长。10月20日,看着龙江县景兴镇超越合作社的丰收场景,他感慨地说,“今年秸秆还田后的效果非常好。一是,虽然遭遇三场台风,但玉米秸秆抗倒伏能力强;二是今年有40多天旱期,秸秆还田后蓄水保墒能力好,玉米产量高。”

马守义强调,黑土地保护的核心是秸秆还田。从目前发达国家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看,90%都是“还田”。因此,秸秆还田是解决秸秆焚烧的主要路径,也是保护黑土地的必由之路。“秸秆直接还田,可大幅减少土壤的风蚀及水蚀,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抗旱能力。”

农民尝鲜秸秆离田新发明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离不开秸秆收储体系的完善。

阿城区舍利街道办党工委书记霍舰告诉记者,以往的打包机需进地搂两遍,大批量秸秆带土,影响下一年整地。今年,该街道办的农户尝鲜了鼎薪秸秆压块站研发的新打包机——免集条负压式秸秆打包机,秸秆直接离田,减少机器进地次数和秸秆残余物。以前两亩地出3包秸秆,现在一亩地可出2.5至3包的秸秆。霍舰说,这种新型打包机目前得到当地农民认可,有望在全街道办推广。

记者了解到,作为鼎薪秸秆压块站的东家,黑龙江京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还有一项关于秸秆打包、离田的“硬核”发明——秸秆离田自动倒运车。

“倒运车可自装自卸,一次可运输25捆秸秆,运输量大,成本较低。同时,采用气流式秸秆烘干系统,大大降低了火灾的发生率。”该公司总经理王冶说,自动倒运车也在阿城舍利街道办做了示范,农民们反响不错。

秸秆综合利用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虽然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成效显著。但专家们调研发现,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部分农户和干部,对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还认识不到位。在部分县区,地方政府与合作社千方百计解决秸秆问题,而部分农民持“等、靠”的观望态度,等着政府给还田、给离田。部分地方干部把秸秆禁烧、不出现火点当成“硬扛”,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渠道缺乏有效关注,秸秆盲目打包离田,没有真正有效利用,造成资源的双重浪费,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

有专家提出,虽然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不断提高,但在技术推进过程中,技术跑偏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秸秆翻埋还田,从秋整地的技术角度要求,“翻地、耙地、起垄”一条龙作业均应在秋季完成,以达到待播状态,但实际生产中,经常有只翻不耙不起垄的情况发生,使耕地立垡越冬,失墒严重,影响翌年播种;再比如秸秆覆盖田免耕播种技术,部分农民错误地理解为免耕就是播种之后不进行任何耕作,结果影响产量。还有部分地区在推进秸秆离田腐解堆肥的工作中,不按照流程规范操作,技术使用不得当,使秸秆甚至一两年都未有效腐解,达不到应有效果。

此外,秸秆利用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统筹规划,由于缺少有效协调,很多地方的农机合作社的大型机械存在小规模作业、效率低的问题,甚至存在“没活干”、“吃不饱”的问题,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这种供需矛盾,需要相关部门或组织给予调和。

专家支招:向管理要质量 建立区域农业示范点

针对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破解之道?专家表示,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要求“把秸秆利用好,做到取之于田,还之于田,保护好黑土地”,方向是正确的。有专家建议,目前我省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上,政策和技术是成熟的,未来应该继续向管理要质量。

专家认为,要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鼓励农民参与到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作中来。各地方案制定后,应落实到位。方案制定应具体,有详细的农田、秸秆分布地图。要发挥多种力量,对秸秆综合利用补贴进行监督。

同时,为缓解秸秆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各地应统筹规划,或以乡镇为单位,对耕地面积、秸秆数量进行统计,因地制宜,缩短运输半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农户与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对接。同时,要建立完善秸秆打包收储体系。鼓励更多的合作社和秸秆经纪人参与到打包离田运储过程中来。同时,还应鼓励地方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典型示范区,为农民展示看得见、摸得着的新技术。

专家马守义说,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系统性的技术研究。可根据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向,分别成立专家组。省级部门聘任首席专家,整合科技资源,推进技术研究和推广。要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组织体系,形成“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社”“四位一体”的新模式。“政府足够重视、科研单位提供技术,合作社落地,再加上政策驱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将会如虎添翼。”(记者丁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